太极拳知识

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项目,它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在长期的发展中,形成五大流派,武氏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派。当代武术家顾留馨先生曾说:“近代太极拳的传布,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最多,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、李,较之王宗岳《太极论)之抽象性概括远为具体切实,有继承,有发展,乃能自成一家。”这里的“武、李”,即指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大师,武氏太极拳之所以备受太极拳界的推崇,也正是由于武禹襄、李亦畬结合技击实践,把太极拳理论推到了一个难于企及的高峰。他们二人的著作与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被现代各派大极拳奉为经典。其中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的公开与传播也皆出自李亦畲的手抄本。

武氏太极拳的源流

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是河北省永年县广府东街武禹襄。他1812年生,1880年卒,名叫河清,禹襄是字。另外他有一个号叫濂泉。

关于武禹裹学习太极学的经历,永年广府城西街李亦畬于清代光绪辛已年(公元1881年)手写的太极拳谱,被称“老三本”时在其中《五字诀》前面的序文里说: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,其精微巧妙,王宗岳论详且尽矣。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,神而明者代不数人。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,专心致志十有余年,备极精巧。旋里后,市诸同好,母舅武禹襄见面好之,常与比较,伊不肯轻以授人,仅得大概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,精于是技,逾年,母舅因公赴像,过而访焉。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,神乎技矣…,,

根据上述叙述与记载,可以说明武氏太极拳的理论是由陈氏所传诀要,王宗岳太极拳论(武禹襄于舞阳县盐店得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),与武禹襄、李亦畬的学习心得融合而成。

因此,武氏太极拳架的形成,是三个因素糅合而成。最初是在陈氏“赵堡架”的基础上,在和赵堡陈清平学拳的一个多月中,由于陈清平倾囊相授,把拳理,拳的精髓学会了,另外,又得王宗岳拳论(注:王宗岳拳论仅在李亦畬的老三本发现过,原本没找到过,王宗岳其人及其拳论的出处,历史界一直是个迷,而各派太极拳从没有对此拳论的传承,其门人们多不知此拳论,即使知道,也是老三本由郝少如公开之后,而对其内容基本不能理解),武,李对王宗岳拳论共同研究,切磋,深悟其理,最后,武禹襄痴迷于此拳,经常邀请四方拳师,壮汉与其试拳,得到无数的实战验证,且两人,不断总结,不断改进,最终形成一套风格独特,技击性强,理论依据充足,同时养生效果强的创新拳种,无论外形,招式,技击原理,练习功法,都与最初的拳架截然不同的太极拳。

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和道德情操

(一)

古人云:“修炼之为教。”就是说,修炼是一种教育。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,攻防格斗,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养性。通过太极拳本身内涵或外在的美育特点,加强练拳者美的教

育,增强其个性、品德、教养的精神美,达到修养身心,陶冶情操的目的。习武者都知道,武德是武术家思想美的集中体现,这一方面跟一个人练武之前的本身思想修为有关,另一方面,还可以通过后天练拳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,使其不断完善、深化和提高,而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。

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拳术,其功能不外乎簿人(攻击)、御敌(防守)和健身三个方面,特别是有些拳种,主要以攻击制敌为主,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为原则,出手必狠,甚至一着得手即置人于死地。而太极拳集佛家的“大慈大悲”,道家的“善哉”和儒家的“仁义”于一体,可以说是一种“道德拳”。从其技击手段来看,太极拳以“中庸”为体,以“无为”为用,讲究“舍己从人”,讲究“彼不动己不动”,讲究‘随屈就伸”。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,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,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。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,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这一太极宗旨,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,达到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。这正是我国古典的“中和”之美,“温柔敦厚”之美。

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和道德情操

(二)

从习练拳术的根本目的看,绝大多数拳种都把战场搏杀作为主要目的,所以才出手毒辣,攻即要害。而太极拳却以养生为本,以技击为末。它讲究德术并重,身心合修。练拳的目的主要

是修身养性,强身健体。正像《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》所云:“详推用意终何在?益寿延年不老春。”

武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,是教人向善的过程,是行道养德的过程,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。正因为太极拳以健康身体为本,所以本固而枝荣,打拳技击自胜一筹。

从武氏太极拳的走架看,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“动如江河,静如山岳”,又要求“似行云流水”,舒缓飘逸,跌宕有致,轻柔圆滑,连绵不绝。这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,融

于自然,达到物我两忘,物我一体的境界,同时,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,得到美的享受。正所谓“形美感目,神美感心”。这也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。

“静”在武氏太极拳技击中的作用

(一)

太极拳讲究“以静制动”,讲究“静以含机,动以变化”。李亦會《五字诀》之首即为“一日心静”武禹襄《打手要言)也指出要“视动犹静,视静犹动”。显然,在这里的“静”并不是

死水一潭的静止,并不是没有变化的静,而是从动静相生,阴阳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,强调动与静的相互转化,是“动中寓静静中触动”。所以,静”只是方法,“动”才是日的,静是为了更有效地动,这就是“以静制动”。太极拳的每一次技击,都是在从静到动的转化中完成的。这就是“反者道之动”。

(二)

静的含意,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:一是物我两忘、臻入化境的意识“虚静”,二是安定沉着、从容不迫的头脑“冷静”,三是气敛入骨”、“周身罔间”的体势“松静”,这就是“一静无有不静。

“虚静”和“冷静”都是心静的一个方面。太极拳的“虚静”须从无极人手,只有练到思想静、意识静、物我两忘,才能气顺神凝,心如明镜,才能精、气、神一体,才能真正达到头脑的冷静”,而只有头脑“冷静”,才能河着应敌,从容不迫,才能“精神贯注,开合有致,虚实清楚”,才能审势知机。武禹襄说“心为令,气为旗”,“身虽动,心贵静”。然而,要达到“心静”,非苦练不可。只有练到一定火候,身上有了一定功夫,心才能静,气才能沉,神才能聚。

(三)

体势松静,就是要“两肩松开,气向下沉”(即气沉丹田),也即“腹内松静”。这是要以心静为基础的,就是武禹襄说的先在心,后在身”。只有体势松静,才能使“气敛入脊骨”,才能“呼吸通灵,周身罔间”,“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”,也只有松静到“呼吸通灵,周身罔间”,“刚柔俱泯,一片神行”,才能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”,才能得机得势。李亦畬的《走架打手行功要言》把动与静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。他说,要想引进落空、四两拨千斤,首先要知已知彼,而知己知彼的关键,是在得机得势基础上的舍已从人。要想得机得势,就必须周身一家,神气鼓荡,神不外散,使神气收做入骨。而“欲要神气收敛入骨,先要两股前节有力,两肩松开,气向下沉。”由此可见,“两肩松开,气向下沉”的松静,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何等重要。若将此比作一棵大树,那么,“松静”就是根神气是身,舍己从人是枝,引进落空、四两拨千斤才是果。所以,可以说没有“松静”就没有技击的成功。

武氏太极拳的养生、强身功效

武氏太极拳从形式上看,具有慢速、均匀、柔和、平稳的特征,并且练太极拳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器械和场地,所以适合各种不同的工作性质、各种不同的身体状况及洛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练习。其舒缓飘逸的动作,和谐的神韵,既有自然之美的朴实无华,又有艺术之美的优雅精炼,特别是意、气、神的完整统一,形式和内涵的统一,阴阳相济,内外兼修,这对于调节和改善身

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,对一些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,所以练太极拳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最佳选择

武氏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

练太极拳时,注意力虽高度集中,但又崇柔尚静,重意、重气,空松圆活,使人处于一种十分兴奋而又没有丝毫紧张的精神状态,使大脑皮质在运动中得以休息,使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,

由兴奋或抑制的不平衡转向平衡,调节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灵敏性,对消除大脑疲劳,活跃情绪及训练各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,都有良好的作用。特别是脑力劳动者,工作疲劳头昏脑胀时打一趟太极拳,立刻会有头脑清醒、神智灵慧的感觉。太极拳对失眠、健忘、头晕耳鸣等神经衰弱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。

武氏太极拳对内脏各器官的彩响

太极拳运动具有的缓慢、均匀、连绵不断的特点,绝不会形成呼吸的粗浅短促而给肺部造成压力。其练之愈久,呼吸就愈匀细深长,特别是武氏太极拳,讲究呼吸与动作的有机配合,再加

上其“气沉丹田”的腹式呼吸,使呼吸运动有规律地得到加强。吸人足够的氧,可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吸收,以及其他生理化学作用;呼出有害的二氧化碳,能够清除身体毒素,保持体内良好的生态平衡。并且,太极拳的深长呼吸还可增加肺活量,保持肺组织的弹性和良好的吐故纳新功能。同时,“气沉丹田”的腹式呼吸,还可增加腹肌和横膈肌的运动量,改善心脏血液的输人输出条件,促进血液循环,加强心肌的营养。并且使肝、胆胃等器官增加蝠动,使其各项功能均得到锻炼和增强,从而对心脏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改善,也有着重要作用。

太极拳对肾的培固是通过腰的主宰作用进行的。无论是太极拳的走架还是技击,都要求以腰为轴,带动四肢,“立如秤准,活似车轮”。王宗岳(十三势歌》日:“命意源池在腰隙。”这里的腰隙即二个腰眼,其正是肾脏所在的位置,所以祖国传统医学认为:“腰为肾之府。”(十三势歌》还说:“刻刻留心在腰间,腹内松静气腾然。”可见,腰、肾、气是相互影响,相互制约的,腰强则肾固,肾固则气充。所以练太极拳可达到充盈肾气、益养精血、培元固本的目的。武氏太极拳可强健肌骨,灵活关节,畅通经络

练太极拳首先要求立身中正,周身一家,脚手相随,一动无有不动。其虽然没有剧烈的运动,但运动的幅度大,范围广,可涉及到身体各个部位的骨骼、肌肉群和肌肉纤维。其柔和缓慢的运动过程,既可活动关节,强健骨骼,又能丰满肌肉,同时也使韧带组织得到锻炼,增强其弹性和韧性。另外,太极拳与我国传统的中医经络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,练太极拳要求神意内敛,气沉丹田,要求以心行气,以气身,通过内气潜转使周身经络保持畅通。中医认为:痛则不通通则不痛。经络畅通则气血流畅,百病不侵。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粤ICP备2022015202号